首页>>政务公开>>通知公告

四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07-19   来源:四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对四平市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第33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尊敬的王进馥代表:

  您在四平市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实施后面遇到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小组印发了“新十条”,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上来,我们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变化,提高疫情防控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以“保健康、防重症”为重点,突出抓好趋势预判、医疗救治、药品保障等重点环节,加快新形势下平稳转段,先后制定方案预案,推进老年人疫苗接种、发热门诊管理、重症救治、药品储备、物资保障等情况日报告、日分析、日调度、日安排,保证了疫情防控大局平稳。 

  一是加强重症患者救治。全市设立定点医院2家、亚定点医院7家,其他医疗机构全部按照“乙类乙管”接诊阳性病例,共设床位10807张,开放转化重症床位331张。实行市、县、乡(镇、街道)、村四级医疗卫生机构分级分类管理,明确3家市级医院、3家县级医院、88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24个村卫生室层级转诊关系。充分发挥623家个体诊所分流作用,引导轻症患者就近便捷就医,有效缓解医疗资源压力。不断优化重症救治流程,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坚持因病施策,多团队协同作战,建立专家会诊巡诊机制,对病情复杂、危重患者集中处置,全面把控危重患者情况,最大限度减少重症死亡。强化医联体上下联动效能,市级医院加大对县级医院诊疗指导,通过远程会诊、专家巡诊等方式解决难题。 

  二是加强重点人群健康管理与服务。协调联动。卫健、公安、民政等部门与各县(市)区组建工作专班,建立联络联动机制,专人专班负责,确保任务落实。分类管理。对65岁以上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实施分级管理、分类服务,共有24.5万人纳入管理,其中重点人群3.87万人,次重点人群2.21万人,一般人群18.41万人,全部建立台账落实“一对一”包保服务。转诊救治。印发《65岁及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转诊流程要求》,制定转诊流程图,畅通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及时提供转诊服务。 

  三是加强农村地区新冠疫情防控。专班领导。成立以市委德明副书记为组长,张恒、昊昱两位副市长为副组长的农村地区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设立4个工作组3个督查组,各节日期间各级专班人员全天候在岗在位,基层医疗机构24小时专人值守,确保群众问题及时有效处理。落实包保。健全完善重点人员信息台账并实时监测,目前,全市农村地区重点人群包保率、村组联系覆盖率、村卫生室对基础性疾病老年人管理率均达到100%。加大储备。全市71个乡镇卫生院、724个村卫生室全部储备了中药、解热、止咳及抗病毒等药物;配备指氧仪3419个,其中乡镇卫生院配备1420个,村卫生室配备1999个;此外,还配备各类转运车辆173台。 

  四是推进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夯实“政府找人”责任,统筹各方力量,逐人逐户再次摸底排查。经排查,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流向省内其它地区13395人,省外14150人,死亡27117人,未接种禁忌症29084人,未接种已感染61134人。将摸底摸排与宣传发动相结合,切实做到“应打尽打”。 

  五是切实保障药品供应。全市,设立1153个分销点,1714个购药咨询电话,其中606家药店能够提供送药服务,储备新冠治疗药物642659万盒(瓶)。全市13户规上医药工业企业,其中5户可生产新冠治疗药品,建立协调联动机制,一旦进入应急状态可组织企业立即投入生产。建立全国178户医疗物资生产经营企业、省35户四类治疗可替代药物生产企业台账,可迅速联系企业供货。实行药品资源日调度,每日调度14种新冠治疗药品和抗原检测试剂、流感抗病毒药(奥司他韦)储备及消耗情况,及时掌握药品需求变化。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战胜了新冠感染疫情,实现新形势下平稳转段,保证了疫情防控大局平稳向好。根据您提出的《关于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实施后面遇到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我们将结合四平实际,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做好疫情应急准备。制定应对预案。印发《四平市应对第二波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应对处置预案》《四平市应对可能出现的病毒致病力增强变异株应对预案》,组织开展相应培训和演练。依托小区(自然屯)最小作战单元指挥体系,按照“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工作思路,及时调整工作重心,转向疫苗接种重点人群台账和居家治疗人员服务保障。落实常态包保。统筹全市558个部门和单位,1.5万名干部包保112个社区、755个村、1172个小区、6859栋楼,协助社区开展健康咨询、居家康复、就医处置、疫苗接种、物资保供等包保防控任务。筑牢农村防线。通过乡镇班子成员包片、中层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三级包保”方式,充分发挥包保网格及村屯“十户联防”作用,开展包保干部对每家每户直接对话、提供居家康复人员的咨询、保供、转诊转运等服务保障。 

  二是坚持多病共防,强化监测分析预警。统筹做好新冠疫情和春夏季重点传染病防控,成立市、县两级监测预警工作专班,加强新冠病毒感染、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及时开展样本采集、运送、检测,动态监测疫情数据,分析疫情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 

  三是统筹调度资源,提升救治能力。严格对照国家《关于印发做好医疗资源准备工作的方案的通知》要求,防止医疗挤兑,争分夺秒加强救治能力、备足医疗资源。开放发热门诊。所有具备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开设发热门诊和诊室。坚持底线思维和平急结合的原则,全面做好疫情期间征用的集中隔离点备案管理,确保随时启用。科学管理方舱医院,按照平急结合恢复原有功能。科学做好核酸检测服务保障,建立平急转换机制,核酸检测基地相关设施、设备和预备人员能够在24小时内紧急启用, 

  四是加强医疗资源储备,满足群众用药需求。实行药品资源日调度,每日调度14种新冠治疗药品和抗原检测试剂、流感抗病毒药(奥司他韦)储备及消耗情况,及时掌握药品需求变化。目前,我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库存新冠相关救治药品100974盒/袋、流感抗病毒药3267盒,抗原试剂盒85646盒,日消耗新冠相关救治药品约370盒/袋、流感抗病毒药约380盒,能够满足患者救治需求。坚持未雨绸缪。科学分析预判疫情形势,研究制定资源补充计划,加大医疗机构药物及物资储备,公布用药指南,防止囤药恐慌。加强用药指导。充分发挥执业药师作用,公布24小时咨询电话,对出现发烧感冒症状人员给予积极用药指导。制定中药汤剂能力预案,扩大企业产能。组织本地药企一正制药、吉春制药等,针对去热解毒、止咳化痰等12个品种加大产能。 

  五是紧盯重点领域,夯实防控措施。加强重点人群保护。对65岁以上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以绿、黄、红进行分级标识,实施分级健康管理。将独居老人、重病患者、孕妇等特殊人员纳入包保体系,开通健康救治绿色通道。强化养老、福利机构管理。全市养老机构结合实际条件实行分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不同区域间交叉感染。每日开展新冠病毒感染症状监测,如有可疑症状,及时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并明确就诊定点医院及联系人,确保第一时间转运救治。加强学校、托幼机构的疫情防控。统筹做好新冠、流感、病毒性腹泻等春季易发传染病防控,实施中小学生晨午检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因病缺勤缺课追踪登记制度。并按照师生员工总数15%-20%动态储备两周以上用量药物和抗原试剂,一周以上用量的口罩、消毒用品、安全测温设备等常用防疫物资。 

  六是加强科普宣传,消除群众恐慌。坚持从“力度、精度、速度、温度”这“四度”上下功夫,坚决做好疫情防控政策解读、防控知识科普、舆情处置等各项宣传引导工作。宣传手段有力度。利用广播、报纸、电视、“两微一端”等新闻媒体平台,多渠道转发转载疫情防控知识,不断引导社会科学认识病毒和疾病,理性就医。宣传内容有精度。着重做好老年人群体等疫苗未接种人员思想动员工作,采取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单、微信群转发、上门走访等方式,为疫苗未接种人员普及接种知识,引导其积极接种、主动接种。舆情处置有速度。组建由网信、公安、宣传等部门构成的协调联动工作小组,对网站、论坛、贴吧、微信等平台严格执行24小时网络舆情巡查制度,高度关注网络负面舆情,第一时间处理负面舆情,筑牢舆论宣传“主阵地”。回应关切有温度。建立居家人员送药服务、生活物资保障、健康咨询类保障服务,对群众高度关注、急难愁盼问题进行在线解决在线处理,竭尽全力满足人民群众用药、就医等实际需求。 

  七是加快疫苗接种,筑牢免疫屏障。全面摸排底数。通过我市在今年初建立的人口信息台账以及医保、社保、居民健康档案等数据库开展“大数据”比对,结合“敲门行动”上门核实,建立完善老年人接种工作专项台账,为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打好基础。做好贴心服务。全市设立92个老年人接种“绿色通道”,配备43台流动接种车,组建89个接种小分队对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上门接种”,通过人性化服务提升疫苗接种率。 

  八是保障医务人员待遇,落实临时性工作补助。制定过渡期疫情防控临时性补助工作方案,按省里要求逐月统计审核各县(市)区申报的补助,并汇总上报省卫健委。2022年12月7日至2023年3月31日,全市累计统计上报医护人员14847人次,其中重症病房1592人次、非重症病房10467人次、其他医务人员2788人次,共申报补助资金5127.0375万元。目前,各项统计上报工作已经按时完成,补助发放工作将按照全省统一要求认真落实。 

  单位(印章) 

  2023年5月29日 

  (联系人姓名及电话:韩伟13944420903)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