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脚是日常生活和运动中常见的损伤,如跑步时踩到小石头、穿高跟鞋没有踩稳、跑跳时落地不平等等,都可能会造成踝关节扭伤,也是人们俗称的“崴脚”。
而很多人都认为崴脚就是件小事,活动一下或热敷擦点药酒就好了。其实你可能不知道,以上的方法都是错误的,如果急性崴脚后处理不当,再次扭伤的风险会增加两倍,甚至会形成习惯性崴脚。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急性踝关节扭伤,也就是“崴脚”要怎么办?生活中怎么做能预防踝关节扭伤导致的习惯性崴脚?
习惯性崴脚
脚踝韧带、肌腱中存在着大量本体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对脚踝的空间位置负责,有点像导航用的GPS,会随时随地的把身体的空间位置及时向大脑汇报,而大脑会发出指令来调节每条韧带、肌腱及每块骨头的位置,从而使脚踝、肢体处于最佳体位的位置,才能站的稳、跑的快,完成日常生活中看似简单的走路、跑步、爬山等复杂的运动。
而习惯性崴脚,专业名叫慢性踝关节不稳,指踝关节周围韧带损伤后恢复不良,导致最终踝关节不稳定,引起踝关节频繁扭伤,进入“扭伤→不稳→再扭伤→更不稳”的恶性循环。
习惯性崴脚,一般可以从功能和结构两方面来说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是指严重崴脚后,踝关节中连接大脑的“本体感受器”因此受损,于是当再次崴脚时,感受器没办法很快地将信息传递给大脑,因此身体不能及时地做出保护动作。往往是已经崴脚了,大脑才收到消息,然而为时已晚,扭伤已经再次发生了。
结构性踝关节不稳:多是因为严重崴脚不仅仅损伤了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连韧带也发生了拉伤或断裂。这时,若后续保养不当,韧带会持续松弛,关节也会不稳,造成此后频繁崴脚。于是就会有一种脚踝“松了”失去了它原本的弹性的感受。
崴脚后怎么正确处置
崴脚以踝关节稳定性下降时扭伤最为多见,如跳起落地、下楼踩空、穿高跟鞋等,通常的症状有疼痛、活动受限,进而出现关节肿胀、皮下淤血等。
发生踝关节扭伤后,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活动活动脚腕,若没有疼痛或只是轻微疼痛,就不在意了;甚至有人认为扭到脚踝只是小问题,回家热敷或用药酒擦一下就好了。
其实这种处置方式是错误的,踝关节急性扭伤后,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首先要排除骨折,在没有骨折的情况下,如还能负重行走,可采用POLICE的原则处理。
POLICE即保护→适当负重→冰敷→加压→抬高
保护:伤后应立即制动,防具保护,防止进一步损伤组织。
适当负荷:适当站立和行走,如静止站一站,会有利于未受损组织的功能维持,减少韧带组织中本体感受器的功能退化。
冰敷:伤后立即冰敷,可收缩血管,减慢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细胞组织受伤及坏死;缓解疼痛;减轻肌肉痉挛;降低血管壁的渗透性,减轻肿胀。
48小时内可多次冰敷,每次10-15分钟左右,休息时观察患处情况。需注意不要直接将冰块敷在患处,可用湿毛巾包裹冰块冰敷,以免冻伤。
加压:冰敷后患处要及时加压包扎,局部制动减少渗出。需注意包扎时加压要适度,加压过度可能会加重肢体肿胀,导致缺血。
抬高:指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位置,以增加静脉和淋巴回流,减轻肿胀。
以上5个步骤是急性损伤普遍适用的处理原则,运动损伤早期处理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康复的速度和效果。
需注意,若是踝关节急性扭伤后,有合并皮肤损伤、负重行走困难或是受伤72小时后症状无减轻,有骨折的可能,则需及时到医院创伤骨科就诊检查,确诊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
如何预防崴脚
一般合理的运动提高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及下肢的平衡能力,通过对肌肉的增强可以弥补关节不稳。因此,加强脚踝力量、拉伸及平衡能力的锻炼都非常重要。那么生活中我们怎么做可以预防崴脚的发生呢?
生活中做好以下6点可预防崴脚发生
1.进行适量运动,保持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且在运动前要拉伸热身。
2.在湿滑或不平路面活动时,为保护踝关节,尽量穿高帮鞋或防滑的靴子。
3.不要穿鞋底磨损不平或鞋跟太高的鞋子。
4.在黑暗中容易发生踝关节扭伤,夜间活动时要注意照明。
5.日常可以进行单脚站立的锻炼,每次20分钟左右,对脚踝的平衡非常有帮助。
6.可选择一些加强踝关节周围肌肉强度的锻炼做运动。
日常适当的运动,有助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那么在运动锻炼前,一定要做好拉伸,也可以带上护踝的工具,用来减轻运动时,对踝关节带来的损伤,小伙伴们要记住保护好自己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