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即为“出暑”,炎热离开的意思。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时间点为公历8月23日,太阳到达黄经15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处暑养生小贴士
多睡一小时
处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因此,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此时起居作息应做相应调整。增加睡眠一小时,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使人保持精神,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尤其是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养成午睡的好习惯,即使睡不着,闭目养神也是对身体有益处的。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至4时,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至13时,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统计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此,子午觉既有防病保健意义,又符合养生之道。
多吃清热安神食物
俗话说“病从口入”,意思是饮食与疾病很容易“挂钩”。处暑之后,早晚温差变化开始明显,肠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热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性就会随之降低,这时候容易出现肠胃疾病,患有慢性肠胃病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若饮食不当,这种不适的情况还会进一步加重,因此在饮食方面一定要谨慎。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但这些食物一次不宜进食太多,需少食多餐。另外,随着气候逐渐干燥,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的食物。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润燥、清热通便的功效,可以补充人体的津液,应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重秋燥的症状。
避免过早添加衣物
秋季养生应遵循“春捂秋冻”,目的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体温升高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入体内,但是,如果夜里外出要增加衣物,以保护阳气。同时,早晚气温较凉,要注意增加衣物,注意胃部保暖,夜寝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以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可坚持冷水浴,冷水浴锻炼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如秋天气温逐渐降低,人体对寒冷和冷水也逐渐适应,一直坚持,到了深秋和冬季,洗冷水浴也不会感觉太冷。冷水浴时应循序渐进,包括洗浴部位由局部到全身,水温由高到低以及洗浴时间由短到长。
来源: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