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互动交流>>意见征集

四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1-07-30   来源:四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征集《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公众可于2021年8月5日前将修改意见、建议形成书面材料发至电子邮箱:1789741820@qq.com;纸质版请邮寄至长春市人民大街1485号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处,邮政编码:130051。未经同意,禁止任何媒体转载、使用、解读征求意见稿内容。 

  附件: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吉林省卫生健康委 

  2021年7月26日 

  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为进一步深化县域综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更好满足百姓医疗健康需求,根据党中央决策部署,结合我省医疗卫生工作实际,现就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健康吉林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保障人民健康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切实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深度整合县域医疗服务资源,有效融合公共卫生资源,促进县乡一体、乡村一体管理,进一步密切医共体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机制、高效运行管理机制,促进县域医共体向紧密型过渡和发展,重构和升级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县乡村上下贯通的职业发展机制,构建急慢分诊,分级诊疗,科学诊治,医防融合新秩序,着力增强百姓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健康优先。强化医疗卫生健康“一盘棋”理念,把促进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办好人民满意的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体现生命至上,健康优先。 

  ——政府主导,强化职责。坚持政府主导,根据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结构与布局,有序推进医共体建设。强化政府办医责任,落实财政投入,切实维护和保障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 

  ——医防融合、资源共享。创新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健康组织和供给方式,实施集团化管理、一体化经营和连续式服务,实现资源共筹共享、管理同标同质和服务优质高效。 

  ——管办分离、坚持公益。创新医疗健康治理方式,从直接管理转向行业自律管理,强化对医共体在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的指导,维护公益性主导地位,坚持一类公益、支持二类管理,激发医共体发展活力。 

  ——多方联动、统筹改革。加强政府多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增加医共体成员单位收入,调动人员积极性、主动性,让优质医疗资源更大惠及百姓,完善可持续发展机制。 

  (三)主要目标。2021年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县建成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的新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的共同体。到2022年底,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县(市)全覆盖,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和责权一致的引导机制趋于完善,医保基金“杠杆”效应显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进一步完善,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履约质量进一步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县域就诊率不低于90%,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镇”。 

  二、建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 

  (四)整合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每个县(市、区)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医疗资源配备、人群分布、地理状况等,组建1-2个以县级医疗机构(县医院、县中医院)为龙头、其他若干家县级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医共体。妇幼保健、疾控、结防、精防等卫生机构加入到医共体,对医共体进行专业技术指导。鼓励社会力量办医疗机构和康复医疗、老年护理和安宁疗护等服务机构加入医共体。医共体建立健全组织,实行医共体服务内部人、财、物的全面整合,功能职责细化,形成管理、服务、利益、责任共同体。政府举办的二级及以上中医院全部牵头组建紧密型医共体,其人口覆盖率不低于县域人口的30%。在县级医疗资源配置不足或服务能力较弱的地区,可请示上级,协同相关市级医院作为牵头单位。 

  (五)建立县乡村上下贯通的职业发展机制。加强乡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支持县乡村医疗卫生人员参加培训、进修,建立县乡村上下贯通的职业发展机制,完善对乡村医疗卫生人员的服务收入多渠道补助机制和养老政策,探索推动村医“员额制”管理。 

  三、创新县域医疗卫生管理新体制 

  (六)推进政府办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由县(市、区)级党委、政府牵头组建,机构编制、发展改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卫生健康、医保等部门及医共体成员单位等利益相关方代表参与的管理委员会,统筹医共体的规划建设、投入保障、项目实施、人事制度安排和考核监管等重大事项,日常工作机构设在卫生健康部门。医共体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管理,实行任期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年度目标责任制。加强医共体管理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七)落实医共体内部管理自主权。按照医共体发展需求,鼓励其拥有更多自主权,充分落实成员单位在整体的人员招聘和用人管理、内设机构和岗位设置、中层干部聘任、合同制和临时人员聘用,内部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医务人员职称评聘、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药品、卫生耗材和物品采购等方面的自主权,激发医共体运行活力、服务效率和发展动力。 

  四、完善县域医疗卫生运行新机制 

  (八)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协同利用。按照高效原则,鼓励医共体行政、业务、后勤、物流配送等统一运作,在不突破内设管理机构总数的前提下,设立人力资源、财务、医保、公共卫生和信息化等管理部门,制定规章制度,提高服务效率。鼓励以县为单位,建立开放共享的影像、心电、病理诊断和医学检验等中心,推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和区域互认。加强医共体内部和医共体之间床位、号源、设备的统筹使用,进一步贯通服务链,实现资源共享。 

  (九)实施财务集中统一管理。以医共体为单位,设立专门的财务运行部门,加强医共体经济管理工作。财务管理部门具体承担医共体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价格管理、资产管理、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工作,对成员单位财务账目实行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统筹运营。加强医共体内审管理,自觉接受审计监督。 

  五、深化县域医疗卫生保障新优势 

  (十)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开展医保总额预算管理,建立结余留用、超支分担机制,引导医共体合理诊治,主动做好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医共体医保总额按照“以收定支”原则,综合考虑服务的数量、质量(医防融合成效)等因素,按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当年筹资总额扣除增量基金风险金(与上一年相比筹资增量10%)和大病保险基金进行预算,将不少于95%的部分作为医共体按人头总额预算基金,交由医共体包干使用,对门诊医疗服务,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按照优质资源下沉、服务数量、服务质量进行支付。建立医共体内医防融合监管平台,有效开展医防融合工作,节约医保资金。结余资金由医共体成员单位合理分配、自主使用,分配份额与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挂钩。健全医共体内医保工作机制,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把商业医疗保险介入作为补充。 

  (十一)实行药品耗材统一管理。以医共体为单位,设立专门采购账户,统一用药目录,药品价格实行统一谈判、统一账户、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支付。鼓励跨医共体、跨区域联合采购。统筹开展医共体药事管理,提升服务管理效能,促进药品耗材合理使用。 

  (十二)调整医疗服务比价关系。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逐步到位的原则和控总量、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强监管等路径,压缩药品耗材虚高价格和不合理使用、控制过度检查检验等方式腾出空间,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并做好与医保支付、医疗控费和财政投入等政策的衔接,确保医疗卫生机构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负担不增加。 

  (十三)深化薪酬制度改革。按照“两个允许”的要求,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和医共体发展要求的薪酬制度,合理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医务人员收入由医共体自主分配,以岗位为基础,以绩效为核心,突破单位、层级和身份区别,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内部分配机制,与医疗卫生健康技术服务(医防融合)、绩效考核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因素挂钩。 

  (十四)完善财政投入政策。根据医共体建设发展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科学调整财政投入方式。县乡医疗卫生机构整合组建医共体后,要继续按照公立医院投入政策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要求,按原渠道足额安排对医共体成员单位的财政投入资金,并将资金统一拨付医共体,由其结合资金性质和用途统筹使用。乡镇(街道)、村要继续加大对属地医共体成员单位的工作支持力度。 

  (十五)建立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制定医共体绩效监测指标体系,建立健全与组织方式、运行模式相匹配的考核办法。开展年度绩效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与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以及领导干部薪酬、任免和奖惩等挂钩。完善医共体内部考核管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薪酬待遇等挂钩。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医疗费用增长调控机制,推广临床路径管理,遏制药品耗材不合理使用和过度检查检验等行为。加大行业腐败和作风问题整治力度,严厉惩治收受“回扣”“红包”等违纪违法行为。 

  六、推动县域医疗卫生新发展 

  (十六)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探索建立快捷、高效、智能的诊疗服务形式和全程、实时、互动的健康管理模式。在医共体内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开展远程专家门诊、远程紧急会诊等远程医疗服务,提供分时段预约、在线支付、检查检验结果推送、部分常见病和慢性病线上复诊、线上开具处方与药品网络配送等服务。创新“互联网+”健康服务,开展慢性病、母子健康和家庭医生签约等在线服务管理,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和服务提醒等。推行“互联网+”分级诊疗,建设县域或市域预约转诊系统。 

  (十七)推进信息共享应用。依托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医共体之间、医共体与医疗机构之间、医共体与医疗健康相关部门之间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以信息通支撑业务通、服务通。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统一的医共体健康门户及移动端应用程序(APP),设置在线服务入口,提供健康资讯发布、健康信息查询和互动交流等服务。” 

  七、促进县域医疗卫生能力新提升 

  (十八)强化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医共体牵头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县级重点学科、专科和专病中心发展,完善二级诊疗科目设置,建立县域“五大中心”,有序启动其他诊疗中心项目。加强医共体成员单位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服务人口较多、地域较广、规模较大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逐步完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中医科等诊疗科目,开展相应住院服务和适宜手术。能力不足的成员单位,应以满足当地常见病、多发病诊治需要为标准,以强化急诊急救、全科医疗、儿科、康复和中医药等服务为重点,实现基本医疗服务能力逐步达标。利用急诊急救院前院后监护数据共享,通过开辟绿色通道和急诊急救管理系统数据全程无缝对接,有效促进急诊急救流程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十九)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医共体人头总额预算,及时足额拨付医共体,交由医共体统筹用于医防融合工作。推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动融入医共体建设发展,强化专业指导,推进疾病三级预防和连续管理,促进医共体更好落实公共卫生任务,完善医防协同工作机制,做到防治服务并重。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居民健康体检,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扎实做好基层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和计划免疫工作,重点加强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等对象健康管理,有效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扎实落实重大公共卫生任务。 

  (二十)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根据群众不同健康需求,设立针对普通人群和慢性病患者、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重点人群的菜单式签约服务包,建立以家庭医师团队为主体,做到医防有机融合的服务工作机制。完善个人、财政、医保分担的签约服务筹资机制,实施门诊医疗费用包干制度,强化首诊和转诊服务功能,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签约服务覆盖面,让家庭医生成为百姓健康和医保基金的“责任人”。 

  (二十一)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医共体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功能定位,制订医共体县乡两级疾病诊疗目录,以及医共体内部、医共体之间和县域向外转诊管理办法,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和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并与医保差别化支付政策衔接,形成系统、连续、有序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 

  八、组织保障 

  (二十二)加强组织实施。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医共体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推进富民惠民安民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作为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健康吉林的重要基础,作为深化县域综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制定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确保改革落地见效。 

  (二十三)强化部门协调。机构编制、发展改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卫生健康、医保等部门要明确各自职责,完善政策措施,制订任务清单,加强工作协同,形成改革合力。机构编制:医共体内县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编制分别核定,探索由医共体统筹使用。发展改革: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共享,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到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统一岗位设置,加强聘用管理。充分落实医共体在人员招聘、内设机构、岗位设置、中层干部聘任、内部绩效考核、收入分配、职称聘任等方面的自主权。要优先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人需要,适当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财政:原渠道足额安排对医共体成员单位的补助资金,实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医共体常住人口总额预算,由医共体统筹管理和使用,年初预拨部分工作经费,绩效考核后发放。卫生健康:强化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统筹推进医共体建设。医保:加强“三医”联动,完善医保总额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探索实行医保按人头总额预算管理,建立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机制,引导医共体主动做好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提高医保基金使用绩效。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并做好与医保支付、医疗控费和财政投入等政策的衔接。 

  (二十四)完善政策保障。加强制度供给,创新人事、机构编制、职称、薪酬等管理方式,推动建立符合医共体特点的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深化药品供应保障、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方式协同改革,不断完善医共体的运行和发展机制。强化投入保障,重点支持医共体基本设施设备、人才引进与培养、学科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为医共体持续注入发展新动能。 

  (二十五)强化督促考核。以县域就诊率、基层就诊率、服务能力、医疗质量和费用、医保基金使用绩效、百姓健康改善和满意度等为核心指标,建立健全医共体建设工作评估标准,强化指导、督导和检查。密切关注改革进展,市(州)每季度开展改革评估,加强宣传引导和典型引路,总结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取得实效。 

  2021年7月26日 


[纠错]